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,我们接触过大量沉迷网络游戏、虚拟社交乃至网络成瘾的青少年。孩子为何沉迷虚拟世界?这不仅仅是“爱玩游戏”这么简单。深入剖析,我们会发现,很多孩子沉迷虚拟空间的根源,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同、理解与价值感。

孩子沉迷虚拟世界,是因为现实得不到认同?

一、现实中“无处安放”的孩子

在接触过的众多案例中,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:这些孩子大多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与归属感。他们在学习上压力重重,成绩不理想;在家庭中缺乏有效沟通,长期被指责与否定;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被接纳。在这种环境下,孩子很容易转向虚拟世界,在网络游戏、社交平台、虚拟身份中寻求逃避和慰藉。

虚拟世界之所以有吸引力,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“低门槛、高反馈”的空间。打游戏可以立即获得成就,社交软件可以轻松塑造理想化的人设。在那里,孩子能得到“点赞”“胜利”“朋友”的正向反馈,而这些,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极度匮乏的。

二、认同感,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核心需求

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归属与认同是仅次于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。青少年阶段,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,强烈渴望被看见、被肯定、被接纳。如果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,便容易产生自我否定,陷入心理逃避的状态。

在正苗启德的课程中,我们常常鼓励家长换一个角度看孩子——不是只盯着孩子“玩游戏的时间”,而是去追问:“孩子为什么更愿意生活在虚拟世界?”这个“为什么”,往往揭示了孩子内心的孤独、压抑、焦虑与无力感。他们不是真的贪玩,而是在寻找一个“他们能做主、能赢、能被认可”的空间。

三、家庭教育中的“认同缺失”问题

有些家长认为,“认同”就是表扬孩子成绩好,“鼓励”就是让孩子多学一点。但实际上,认同不仅仅是看孩子做了什么,更重要的是看见他们作为一个“人”的存在和情感。

例如:当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沮丧时,是指责他们“不努力”,还是先接纳他们的情绪、鼓励他们下次改进?当孩子在学校遇到朋友疏远,是说“谁叫你性格不好”,还是引导他们学会沟通与表达?这些微小的反应,都会决定孩子是否觉得自己“在现实中有价值”。

在正苗启德,我们坚持“心理疏导先行,行为转化跟进”的原则,不仅帮助孩子建立自律习惯,更注重重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。一个觉得“自己有能力、有希望”的孩子,自然会放下虚拟依赖,走回真实生活。

四、重建认同,从家庭、学校到社会

如果说虚拟世界是一面镜子,映照的是现实的空洞与冷漠,那么我们每一个成年人——父母、老师、社会工作者——都有责任为孩子创造更多“被看见”的机会。

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,我们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孩子重建现实认同:

1.设立“自我发现”课程: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,哪怕是一项简单的手工、一次成功的表达,都是建立信心的开始。

2.家庭成长辅导: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成长课程,从“命令式教育”转为“倾听式沟通”,修复亲子信任。

3.行为激励体系:通过阶段性目标管理,让孩子在现实中也能获得“闯关成功”的成就体验。

4.同伴支持机制:在团队活动中建立孩子之间的互助关系,让他们感受到“我不是一个人”。

五、结语:治“沉迷”,先治“失认”

沉迷虚拟世界,不是孩子的错,而是他们在用一种方式大声地向我们求助。当现实中的他们无法被理解,无法被接纳,虚拟世界自然就成了他们短暂的避风港。
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始终相信,每一个沉迷虚拟的孩子,内心都有一颗渴望真实被拥抱的心。我们所做的,不是粗暴地夺走手机、关闭网络,而是用理解、鼓励和引导,慢慢带他们回到现实,让他们在现实中也能体验到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。

让孩子不再沉迷虚拟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场由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认同修复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