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孩离家多次,家长终于懂得倾听的重要性
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,我们曾接到这样一个案例:
15岁的女孩小晨,在一年内三次离家出走。
父母在朋友圈发寻人启事、报警求助,却始终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:为什么她要走?
直到第三次,小晨的父母终于在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,静下心来,听完了女儿心里的“秘密”。
他们才明白,离家不是孩子的任性,而是她的“无声抗议”。
一、女孩多次离家,背后藏着怎样的情绪?
1. 缺乏倾听,沟通只剩“命令”
小晨父母都是生意人,忙于工作,回家后对孩子的对话只有三种:
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
“手机拿来!”
“以后别顶嘴!”
在父母眼中,这是“管教”;在女孩心中,这是“漠视”。
她的情绪得不到释放,内心越来越孤独。
于是,她用“离家”来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存在。
2. 成绩压力+情感压抑,女孩心理双重负荷
青春期女孩本就情绪细腻,对父母态度尤其敏感。
当她们在学习上承受巨大压力时,如果缺乏理解和支持,往往会陷入自我否定:
“我不够好。”
“他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。”
这种负面循环,让离家成为“逃避”和“控诉”的双重表达。
二、父母的错觉:以为“管”得越紧越安全
在小晨的父母看来,孩子离家就是因为“不懂事”。
他们选择加大控制:
监控手机、封锁零花钱;
甚至说出“你再走一次,就别回来了!”
但心理学研究表明,强硬控制只会加剧孩子的反抗心理,尤其是青春期女孩,她们最需要的是“理解”,不是“指令”。
控制越紧,孩子越想挣脱。
三、转折点:父母学会倾听的第一天
在正苗启德心理干预室,小晨第一次对父母说出那句话:
“你们知道吗?我不是想离家,我只是想你们听我说完一句话。”
这句话,让父母当场落泪。
原来,这个孩子的多次离家,只是为了获得被倾听的权利。
我们的心理老师引导父母进行**“非评判性倾听”训练**:
不打断、不批评、不急于给建议;
先回应情绪,再回应问题;
学会说:“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。”
仅仅三周,小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,离家的念头再未出现。
四、为什么“倾听”是化解离家的关键?
心理学认为,青春期孩子的核心需求,是“被理解”和“被接纳”。
当家长忽略这个需求,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争取,包括:
离家出走;
沉迷网络;
极端行为。
而倾听,是修复亲子关系最简单、却最被忽略的第一步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多年干预案例中发现:
✅ 85%的离家案例,源于沟通断裂,而非外部诱惑。
✅ 父母的“有效倾听”,是阻止孩子走出家门的最大保障。
五、家长如何学会“倾听的力量”?
我们建议父母做到“三个转变”:
1. 从“控制”转向“共情”
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错误,先理解他的情绪:
✔ “我看到你现在很生气,我愿意听你说。”
✔ 而不是:“你这样不行,必须改。”
2. 从“审问”转向“对话”
沟通不是质问,而是交流:
✔ 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?”
✔ 而不是:“老师有没有批评你?”
3. 从“解决问题”转向“陪伴情绪”
有时,孩子不是要答案,而是要陪伴。
✔ 先听完,再说“我们一起想办法”。
✔ 而不是:“你为什么不早说?”
六、湖北正苗启德的专业介入
在正苗启德,我们通过心理测评+情绪管理+亲子训练三大体系,帮助孩子与父母重新建立信任:
心理疏导:缓解孩子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;
认知干预:帮助父母调整“控制型”思维;
亲子共融训练:通过场景模拟,让倾听成为习惯。
我们相信:
✅ 修复亲子关系,比训斥更有力量;
✅ 倾听,是唤回孩子的第一把钥匙。
结语:离家不是目的,寻爱才是真相
孩子离家,不是为了离开家,而是为了寻找一个“懂自己”的港湾。
当父母终于学会倾听,家就重新有了温度,孩子才会停下脚步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呼吁:
请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,请用耳朵,而不是用指责,守住他们的心。
- 上一篇: 离家不只是走出家门,更是与亲情断联的悲鸣
- 下一篇: 孩子出走后拒绝交流,心理干预应趁早进行
相关资讯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