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心理辅导案例中,我们发现,一些青少年在情绪压力下选择自残行为,并非单纯追求刺激或“叛逆”,而往往是内心呼喊关注与理解的信号。面对这样的行为,家长若仅仅责备或惩罚,很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孤独与绝望。

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通过自残来引起父母关注?

一、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动因

1. 情绪调节困难

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,有时难以用言语表达内心压力,自残成为短暂释放痛苦或焦虑的方式。

2. 需求被忽视

长期感受到父母或师长的忽略时,青少年可能通过身体疼痛来“提醒”家长关注自己。

3. 自我惩罚心理

在学业压力、人际冲突或自我期望未达成时,一些青少年会把自残视为对自己的惩罚。

4. 模仿与社交影响

部分青少年在网络或同龄群体中接触到自残信息,容易模仿,试图获得认同或关注。

二、家长常见误区

单纯责备或恐吓:容易让孩子感到羞愧或更加封闭。

忽视信号:把自残当作“小事情”,错过及时干预的机会。

过度干预:完全剥夺自主空间,可能引发更强的逆反心理。

三、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干预建议

1. 保持冷静与接纳

发现自残行为时,家长先控制情绪,用温和语气表达关心:“我看到你受伤了,我很担心你。”

2. 倾听内心声音

鼓励孩子表达压力来源和情绪困扰,理解而非评判,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。

3. 寻求专业帮助

必要时联系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,通过认知行为疗法、情绪管理训练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调节方法。

4. 增强家庭情感联结

多陪伴、参与孩子生活和兴趣,建立安全感,让孩子知道可以在家庭中寻求支持而非自残。

5. 教育与引导

帮助孩子理解自残的危害,培养积极的情绪释放方式,如运动、绘画、写作等。

四、结语

青少年自残往往不是单纯的“叛逆”行为,而是心理压力、情绪困扰和亲子关系缺失的综合体现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:家长保持理性、接纳与关注,并结合专业干预,才能有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,重建心理健康。